学习资料库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三 >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史教案设计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史教案设计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史教案设计

  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史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①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可通过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认知的办法解决。

  ②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可由学生搜集原始史料与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借以解决此重点内容。

  ③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创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然而,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和资本家、沙皇将军建立了反革命军队,掀起了叛乱。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维埃俄国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党和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生:一是加强红军建设;二是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师: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

  生: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师:老师这儿有一组材料,同学们先看一看战后的苏俄:城市经济萧条,工厂大批倒闭停产,农村土地荒芜。1920年时,全俄工业总产值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15.5%,粮食产,量仅为战前一半。

  师:这是为什么呢?(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他们学会用历史资料来研究历史问题。)

  师: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这一政策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师:下面我们再看列宁的一段话。

  课件显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师: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引入历史人物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解。)

  生:这就说明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师: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生:实施新经济政策。

  (二)检查预习效果:

  (在讲授中穿插进行)

  师: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师: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生: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板书)

  师:作用?

  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板书)

  师: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师:有谁能给我们讲述一下苏联成立的背景和大致过程?

  生: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

  (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师:引导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生自习五分钟)

  师: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师: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能不能说一说大致的发展历程?

  学1:1928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2:“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于重工业。

  师:简述一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师:取得的成果能不能用数据说明?

  生: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师: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板书)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苏联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苏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师:农业集体化(板书)什么是农业集体化: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师:集体化的成果怎样?

  生: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师: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但是,这当中好像出现过一些问题,有没有同学查到?

  生:我查到了,在书上第9页下面的小字部分。(学生读的内容略)

  师:由此可见,这种模式是有很大的弊端。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美国访问团到达苏联,苏联官员带领其参观了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并非常自豪地说等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每个家庭都要有一架飞机,美国官员很是奇怪,问有什么用,前苏联官员说领救济面包用。

  师: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风气?我国在什么时候也曾出现这种现象?

  生: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人们急于求成,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师:很好,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斯大林模式”。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生: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也就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

  师:“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

  师:戈尔巴乔夫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吧。一天,戈尔巴乔夫嫌弃司机开车太慢,自己抢过来开,横冲直撞,秩序大乱,交警被质问时说:不敢管。领导问是谁?他说不知道,但是戈尔巴乔夫是他的司机。

  师:这反映了苏联的什么现象?

  生:苏联的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据P9小字部分内容,结合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帮助学生分析: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liuxue86.com

  (在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原因: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

  生:归纳四点弊端(略)

  (三)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1」材料略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师:只要注意材料中的“直接下命令”的字样就可知,这一知识点其实在上堂课就已经讲过了。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结合当前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暴露出自身的缺点,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那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师:罗列得很全面。

  (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师:当时的矛盾出现了,列宁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呢?

  生: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师:实施新经济政策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课堂探究2」材料略

  (1)根据材料分析,上述材料中说的是苏联什么事情?

  生:在集体化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人民产生了不满的情绪。这里应该指农业集体化。

  (2)毛泽东评价“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的依据是什么?

  师:这里的“把农民挖得很苦”可想而知,是指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做法,具体有哪些?

  生: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家禽和家畜等完全收归公有,富农阶级成了集体化过程中的打击和消灭对象。

  (3)中国也曾出现过“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的事件,它是什么?这件事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

  师:大家都知道,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曾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向其学习,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其中有哪些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呢?

  生:“大跃进”运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农业生产有所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 设中,出现了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冒进倾向。

  「课堂探究3」材料见课本第9页右下角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

  生:“列宁的思路”指列宁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师:那么这种思路有何好处呢?

  生: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2)“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师:显然不是列宁时代了。

  生:“后来苏联的模式”指的是“斯大林模式”。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师:这很简单,刚才在检查预习时,已经讲过,谁说说?

  生: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4)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师:这样问可理解为当时的苏联面临怎样的状况。

  生: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同时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导致个人专断。

  (5)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师: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想斯大林模式的建设模式对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结合我国实际 ,引导学生用生产力标准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思考解决弊端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生:(讨论,重点从弊端入手,吸取教训,力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其一,社会制度需要合适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国内外环境。僵化的制度必然导致国家的衰败,只有锐意进取和勇于创新,才是国家长盛不衰的不二法宝。

  其二,过于集中的政治权利导致严重的决策风险。从社会主义的稳步、健康发展的角度看,社会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及时纠正错误的权力,而不是一个虽然可能最高效地组织社会生活但却随时可能滋生严重错误的权力。因此,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完善,还有赖于民主集中制的进一步健全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

  其三,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吸取斯大林模式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尊重市场规律,均衡发展产品,同时应该处理的市场规律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训练巩固:

  师:请同学们把书合起来,检验学习效果。看谁做得又好又快。见《课案》(学生用)。

  生(做):略。师巡视。

  师:请小组内讨论,并互相批改。

  师:请各小组的同学对本组代表所做的答案进行诊断,看看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如有修改,可直接到前面来,写到黑板上。

  师:1-3条相对简单,同学们的正确率也很高,第四题要提醒你们的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否则容易出错。第五题要注意的是“1928—1937”这个关键的时间限制语。第六题只要留心几个数字的变化,一般都能选出正确答案。

  课后小结

  本课讲述的是苏俄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政权,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其中,“探索”二字是本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仅仅出现在马恩的著作上,那只是理论,是列宁第一次将理论变成了现实。政权的建立,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个政权维护起来,让它生存下去,才是当时俄国领导人民面临的真正难题。本课讲述的就是这种“探索”。包括“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两个部分。其探索精神也是值得每个国家学习的。

  课后习题

  一、选择题

  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后广大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B.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面临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D.列宁要把苏俄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于()。

  A. 1917年10月 B. 1920年10月

  C. 1922年底  D. 1924年

  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于()。

  A. 1924年 B. 1928年

  C. 1936年 D. 1937年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斯大林模式”弊病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B.过分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的种类和质量

  C.国家对农产品定价过低,对工业品价格定得过高

  D.注意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二、填空题

  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    时期,苏维埃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在    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    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成立之初,除俄罗斯联邦、    外,还有    和    ,后来,苏联扩大到    个加盟共和国。

  3. 1936年,苏联新宪法宣布苏联是        ,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    ”的形成。

  三、简答题

  自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苏俄(苏联)国内经济政策有何变化?结果如何?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关注乌克兰局势:美国务卿威胁制裁俄罗斯》

  教师:历史再一次将俄罗斯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让我们想到一个已经逝去的国家苏联,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回到20世纪的苏联,一同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 非常时期,非常抉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内容,非常时期的苏俄采取了怎样的抉择?

  学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这一政策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展示:

  材料一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搜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地……”

  材料二 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与消极影响。)

  学生: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

  教师: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苏维埃政权决定继续推行对农民余粮的无偿征集政策,这引起了农民的不满,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展示: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

  展示: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二、 国家危机,历史抉择——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

  展示: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教师:列宁做出了怎样的判断?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展示: 新经济政策和共产主义政策比较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表格内容的填写,对比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同,理解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展示:1925年俄国粮食和工业生产产量统计表、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学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2、苏联的成立

  教师:阅读课文,思考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苏联成立的基本情况,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

  学生: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苏联成立前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展示:苏联的成立与发展地图

  教师: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的道路该走向何方?

  展示:1922年列宁和斯大林在哥尔克村

  教师: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苏联的历史进入“斯大林时期”。接过接力棒的斯大林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国情?

  展示:

  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了解苏联的国情,认识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历史背景。)

  三、 风口浪尖,再次抉择——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展示: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

  1、社会主义工业化

  教师:1925年,联共(布)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工业化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展示:苏联《完成五年计划》(海报)、“钢铁工人们生产钢铁” (宣传画)

  教师: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

  展示:《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

  教师:通过以上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

  教师:苏联在五年建设计划的指导下,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苏联的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功的光芒掩盖了快速工业化背后的问题。

  展示:

  “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所以,他就明确提出一个要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把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就是说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斯大林

  2、农业集体化

  展示: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园在田间用餐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并阅读课本相关文字,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经过。)

  教师: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农业集体化运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展示:

  材料一 目前集体农庄运动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现象,就是农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一批一批地加入,而是整村、整乡、甚至整个专区地加入。

  ——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1929年11月)

  材料二 据统计,“1940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重工业增长14.5倍,轻工业只增长3.9倍,农业总产值仅增长41%”。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了解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的弊端。)

  教师:随着苏联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全国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也基本建立起来。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这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3、斯大林模式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9页小字部分内容,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斯大林模式特点。

  教师:“斯大林模式”有什么弊端?它对苏联经济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影响?

  展示:

  材料一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材料二 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材料三 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16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概括能力。)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教师: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且在这模式下比较容易产生个人崇拜,最终导致了斯大林个人专断。

  展示:苏联大清洗运动

  教师:斯大林模式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点,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苏联的辉煌与消逝,无不与斯大林模式有关。如何评价这一模式创立者斯大林呢?

  展示:

  材料一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国。 ——丘吉尔

  材料二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我们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学生: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回答。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发。今天,俄罗斯已经走在了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并再一次走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普京该怎样抉择?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

  1、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的贡献有哪些?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好在哪里?(2)“后来苏联的模式”也被称为什么?

  (3)这个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4)这个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

  (5)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给了我们什么教训?

  板书

  板书设计: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非常时期,非常抉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 国家危机,历史抉择——新经济政策

  三、 风口浪尖,再次抉择——斯大林模式

15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