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一 >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案范文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案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案范文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案一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鉴赏。

  3、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四、课前准备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 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 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

  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1页,可作适当增补)。

  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作者将这幅画的人物与自然达到巧妙的统一和谐。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画面上人物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地平线与直立的树木又增加了构图的丰富性。 《维纳斯的诞生》(意大利)是波提切利画于1432年。

  (三)、活动二: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课本第3页,可作适当增补)。

  1、研究思考:

  (1)联系作品思考: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自然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水、空气、食物(养料)、阳光,同时也能处理生物排出的废物、废气,进行物质能量的循环。

  (2)如何保护自然?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小方面: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花草树木等等。

  大方面:减少森林破坏、减少水源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排放等。

  (四)、作业要求:

  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第二课时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上节课欣赏的作品有哪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作品?

  (2)、转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欣赏第一单元的前半部分作品,先请同学们把书上的内容自己先看一遍。

  2、教师板书:

  (1)、《野牛》

  (2)、《创造亚当》

  (3)、《溪山行旅图》

  (4)、《孟特芳丹的回忆》

  (5)、《神奈川冲浪图》

  3、请同学们说出这些作品的作者或出处,学生讲教师板书。

  4、重点欣赏、评述:

  (1)、《野牛》

  a、介绍出处发现时间是保存于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史前岩画,是由西班牙的马格德林人留下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5万年。

  b、与同学共同讨论其特点:写实、传神。(窟顶壁画中有两只负伤的野牛,它们的身躯卷缩成一团,外轮廓被处理为稳定的三角形状。而在细节方面,诸如抽搐的四蹄、甩动的尾部、斜剌如剑的双角、直竖的耳朵,都采用寓动于静的手法,把野牛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困兽犹斗的特点表现得惟妙惟肖。)

  c、揭示主题:表现其生命活力和威严的气势。

  (2)、《创造亚当》

  a、介绍作者米开朗基罗的代表壁画《西斯廷天顶画》中的重要部分。及文艺复兴运动。

  b、介绍作品,并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与同学进行讨论。

  c、突出主题:表现生命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体现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3)、《溪山行旅图》

  a、介绍作者是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及其性格特点:待人宽厚,与人为善,“与山传神”的画家。

  b、介绍作品:构图构图严谨图,层次分明,主次和谐。前后递进,用水贯通、表现画面意境山石轮廓坚劲,塑造了一个"气魄雄浑“的堂堂大山,让人感受到恢弘博大而又逼真动人的气象。

  c、讨论并得出画面揭示主题: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引伸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4)、《孟特芳丹的回忆》

  a、介绍作者及地名孟特芳丹。

  b、介绍作品:构图、表现内容、形式美感、画面意境。

  c、讨论并得出画面表现主题: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的美好心灵。

  (5)、《神奈川的风浪》

  a、介绍浮世绘及作者

  b、介绍作品表现内容并与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作对比,学生讨论并概括出浮世绘的特点:造型简练、线条流畅、色彩明快,装饰性强。

  c、讨论画面的对比因素并得出画面表现主题: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的搏斗精神。

  5、学生自行欣赏并讨论《维纳斯的诞生》、《红蓼白鹅图》、《禽兔图》、《稷神崇拜图》这些作品是怎样表现艺术是生命和自然的和谐交融。

  6、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遇到不解的难题,教师及时当众解答。

  7、小结本节课:

  这些美术作品都体现了艺术是生命和自然的和谐交融。不管是人类生命与大自然的抗争还是对大自然的享受,不管自然对生命的渴望,还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都体现生命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交融是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

  八、 教后感:

  欣赏美术课以何种教学方法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是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欣赏课的教学应体现探究性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正确引导。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案二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在美术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大都充满生命的活力,表现生命活动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是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永恒的主题。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交融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关键信息:

  1、艺术美是感性的、精神的东西,需要学生用“心”去体验,通过自主式的探究,对绘画作品产生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把对作品的认识同作者结合起来,体验具有深刻人文的作品是作者思想品格的折射。

  2、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进行审美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观察、提问、设想、验证和下结论,形成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并尝试从作品本身的赏析中走上一个新的高度——对人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七年级上学期的部分课程中,如:语文、地理等学科,都已经依据自身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在逐步深入,本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生命的价值产生更为深刻的思考与理解。

  由于每个学生生活阅历不同,知识构架不同,在艺术赏析的时候难免会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理解,通过描述、分析、评价、辩论等体验过程,使学生在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基本的绘画表现形式,对绘画作品内容有一定的描述能力,能够简单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评价。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独立上网查找所需的相关资料。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专题的学习(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提高审美能力和接受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进一步了解绘画表现手法在传达画家情感时起的作用。

  2、能独立的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应时代的要求,美术教育越来越强调综合性——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和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必须是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知识、技能、方法的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当学生接受完学校教育之后,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形成的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独自处理和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问题,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学科整合,真诚体验。

  学科之间的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依靠图本教材和一两幅挂图来完成美术欣赏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信息资源的扩展使得学习材料增多,带来了形象感知方面的极大便利。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形成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从而使美术课教学更具实效性。让“网络”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们通过网络与艺术家们“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喜爱的和不喜爱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与大家分享,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评价。

  (三)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融洽和谐,教学相长。

  利用网络给学生创造了有效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必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提出具体要求,通过点拨、引导,在课堂上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通过艺术作品的鉴赏交流,使每一位学生对生命都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的动力支持,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资源的便利,形成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将美术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学科本身的束缚,为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制作教学课件,内含:剪辑好的动画片《狮子王》的片断、欣赏讨论的绘画作品图片及相关介绍、能查找到相关资料的网址等。

  教师要对中西方美术史有一个较细致深入地了解,尤其是对教材中出现的几位艺术家的生平背景,艺术发展历程,艺术流派和艺术风格有较为全面地了解,将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集中到教师教学文件夹中,以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准备好保证学生人手一机且网络畅通的网络教室。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美术教学活动,教材“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之内容共含两课时。本节是其中第一课时,需45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每一行为一组,共五组(每组约7~8人)。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将难易不同的问题留给不同能力的学生。每组设组长1名,组长主要肩负引领本组成员讨论,组织本组成员发言,表述本组观点之职。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合能力,会使用网络教室教师机中的相关软件、能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知识查找相关学习资料。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用动画片《狮子王》导入课题。

  1、(师)播放动画片《狮子王》中的片断。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活力,体会狮子王穆法沙与小狮子辛巴的一段对话——

  “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世界上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羚羊是吃草的,我们死后也会变成草……”

  ……

  2、(师):请同学们来告诉我,你从这段动画片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生命的力量。

  【说明:以情境引入课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生命的震撼。生命的美感从图像和音像中获取,使学生容易与之产生共鸣。以上设计使学生自优美的意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情感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板块:通过典型作品分析,介绍欣赏方法。

  1、(师)展示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绘画作品两幅:《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凡高)和《虾戏图》(齐白石)。

  2、(师)提出问题:两位画家分别是怎样描绘自然界中的生命的,画面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分组讨论:

  《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使用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卷曲的笔触表现出画家热烈的情感和他对自然特有的观察力……

  《虾戏图》运用了细腻的笔法和墨色,表现出群虾游戏的生动场面,传递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集体交流,用比一比的形式,看看那个小组的分析最透彻。

  4、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赏析方法。

  ①画面上画了什么(画面的表现内容);

  ②画家运用那些表现手法(色彩、笔触等);

  ③画家想通过画面传递给观者一种怎样的情绪和情感;

  ④你对画面的体会和感悟是什么。

  【说明:通过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东西方绘画比较分析,使学生感受到自然进入了人的艺术创造,生命和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已成为艺术家普遍关注的永恒的主题。同时,通过讨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学生自己的欣赏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某幅画作的赏析评述。】

  第三板块:网上畅游,赏析实践。

  1、教师提供相关网址。

  2、(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查找自己认为能够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艺术作品,并自己配以相关评述,然后将图片和文字资料存到共享文件夹中。

  3、学生将自己查找到的图片通过网络教学系统与其他同学分享(上传至共享文件夹)……

  4、教师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网络教学系统展示给全体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

  《创造亚当》:画面表现的是上帝赋亚当以生命的情景,上帝伸出右手,即将与亚当的手指接触,以赋予他生命。画中的亚当表现出画家对于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的觉醒的渴望……

  《神奈川冲浪图》造型简练,线条流畅,色彩鲜丽明快,表现出神奈川的海上船工与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场面。呼啸的巨浪与远处安详的富士山,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得场面壮观……

  《蒙特芳丹的回忆》意境清幽,生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表现出画家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写照……

  ……

  【说明:网络这一庞大的信息源较好的满足了欣赏教学的需要,图片信息量大避免了以往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给什么,学生赏什么的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自主性,较好的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已具备的网络知识在美术课上也得到了实践。】

  第四板块:德育渗透。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师)我们刚才欣赏的一幅幅精美作品都是艺术家们对生命,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待生命,看待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的?

  (生1):生命是珍贵的……

  (生2):我们要懂得珍惜生命……

  (生3):自然界中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说明: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的经验、思想和感情,在学生对作品的深层含义挖掘的同时,对“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当学生的情感得以触动之后,教师趁机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的价值,在美的情绪中情感得以升华。】

  第五板块:课的拓展——“把我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来”。

  (师):请同学也来尝试着描绘出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的感悟。

  【说明: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体验绘画创作的过程,重温已掌握的绘画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七、课后反思:

  1、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是人们忘记了所有的学校灌输的知识之后,仍能留存的东西。本课的赏析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审美的方法,而不是知道某画作的评析结论。在让学生集中分析一两幅作品,学会赏析方法后,放时间给学生自己去与艺术作品“对话”,与艺术家“对话”,通过较独立的亲身体验,逐渐熟悉、掌握欣赏的方法。

  2、网络的使用方便了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一是,有个别同学上网操作不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并帮助其利用好这个学习工具;二是,网络随时都会有可能出现一些小小的意外(网络不畅通),这会给45分钟的教学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教师需要准备一个内容充足的,可以共享的“图文信息文件夹”,以备不时之需。

  3、在德育渗透环节,要自然流畅,点到为止。拖沓冗长的说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令人生厌,三两句精炼到位的话语足以。


相关文章:

1.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教案与《生命生命》评课稿

2.一年级下册《春天的声音》教学设计

3.《江南的冬景》优秀教学设计

4.2020小学教导处主任工作计划

5.高中语文《边城》公开课教案

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