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二 >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模板五篇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模板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范文模板五篇

  喜欢陶渊明幻想中的桃花源,那是一片与世无争的乐园。喜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那时返璞归真的彻悟。喜欢陶渊明偏爱野菊的金黄,那是一份迎风傲立的风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作文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一)

  陶渊明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散文自粱代起亦受好评如潮,为后代人所效法。他闲居乡野,寄情山水,他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他一往情深地去描绘自然的世界,自然的人生。质而实绮、似癯实腴。他的散文表面清新淡雅、质朴自然。如《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央缤纷复行数百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廖廖几笔就将这良田、美池、桑竹之地描写得令人神往,欲居其间。在这自然秀丽的字面又缓缓流露出一股纯真诚挚之情,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态、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有出水芙蓉般的境界。除去这层自然之美之外,还有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社会风尚之美。黄发垂髫、怡然自得,男耕女织、相濡以沫。当有外来之客时,他们必是邀至家中,杀鸡设酒,好生款待。充分显示了村民的热情淳朴。在这里没有连年的战乱、没有沉重的苛捐杂税。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他们努力耕作,充分享受劳动和收获的欢乐;他们热情好客,始终保持着幼有所长,老有所终的传统美德。在这里没有君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到处都是和平、安宁、自由和幸福。这里不仅是隠士的小天地,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更是一个乌托邦式的人间仙境。

  这种自然之美加之人性之美实则是“天地之大美”陶渊明的散文不缺少这样的境界,无论是对真挚亲情的描写还是对自然之景的描绘,他都能一质而不鄙、浅而能深的语言平平道出。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时时回荡出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那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和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任情自然、求真求实。平淡自然的风格就是他率真高尚人格的反应。在对待人生上,陶渊明采取一种顺应自然、任情自然的态度。从不违心矫情,也不强而后为而是处处表现出真性情、真怀抱。这一点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即充分显示了。他以自画像的方式记事立言,真实而又传神的反应了他年轻时贫寒的家境和处之泰然的情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你看他尽管家贫,却全然不以为怀。相反,他读书成癖,却又不求甚解,只求意会;嗜酒成性,而不能常得,逢招必醉;著文成习,又自得其乐,以明心志:一种率真、任情而又豁达、洒脱的情怀,一个“不慕虚荣”、“忘怀得失”的高士形象就这样传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当时晋宋之交的社会充满了动乱和篡夺。他深恶这社会上的虚伪和狡诈。但与当时很多隐者负气之士又有着不同。他以豁达的胸襟来容忍自己仕途的遭遇;以真诚的人生来对抗时代的虚伪;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来抵御社会的混浊。他嗜酒,一饮必醉;他喜读书,又不求甚解;他且爱弹琴,身边的琴却又不安玄;喜与乡农话桑麻不愿对达官贵人低声下气。在他一生的性情和行事中,他的坦然与执着使他的人格显然高出时人和流辈。

  走进陶渊明的散文,走进这位五柳先生平淡而真实的人生,在他的桃花林中品味自然的风采,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体味生活的真挚,在心与心交流时获取几分朴实与执着。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二)

  其名不扬,其姓不闻,作者故意隐去姓名,着重表现先生的神韵,这篇成为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文章朴素平淡,却韵味十足。

  总体概括先生的性格就八个大字:“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体现了作者不为金钱而动摇的决心。先生的三大爱好:读书、喝酒、写文章,成就了先生异于他人的生活情趣,尤其是读书时,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而是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其意并不在考取功名,效力帝王,而是在使自己能在精神上得到升华,这就大不同于别人了,先生嗜好饮酒,却不沉迷其中,不在礼节,不装模作样,醉了就回家,体现了作者率真放达的情感,家徒四壁,箪瓢屡空,如此恶劣的环境却没有对先生有所影响,却还安贫乐道,怡然自得,作者追求的是“天高云淡,宁静致远”的恬适生活,无所谓吃穿,先生在意的是写文章以乐己志,这就满足了。

  最后议论先生的名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只为“举杯邀明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先生的隐居行为,是不与世俗同流和污的体现,到底这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在此,我不再抛出自己的愚见,因为作者主要在表现先生的精神,并没有议论他的行为正确与否,所以,先生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三)

  正如陶渊明自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不张扬家世,不历叙官阶,不详言德政,不虚夸品能,只是列举一些志趣琐事,果然不同凡响。

  我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生,进入高中已有一个学期,身为同窗的某某至今不能完全叫出我的名字,由此可见一斑。我不是一个爱炫耀的人,但是我依旧执着地做好每一件事,平平的成绩,平凡的人,也许我不能与陶渊明相媲美,但是我一样热爱自然,一样喜欢平淡,一样喜欢野菊,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原因,只是因为我和野菊一样,仅此而已。

  我从不愿提起自己初中时是多么多么辉煌,那只会让我看不起自己,英雄不提当年勇,既然已经过去,何必抱着幻想过日子。

  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毕竟我从初中挺到了高中,我并没有过高的希望,对自己。万分感谢父母没有给我过多的压力,所以我还能轻松地过好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时光的洪流中,我在慢慢长大,逐渐明白五柳先生生活的真义:自然不意味着放纵,平凡不意味着消极。我想自己是真正长大了,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脑中青莲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墨宝不断的不断的放大、放大……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四)

  陶渊明的一篇《五柳先生传》,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本文言简意骇,写出了一个洒脱、率真、清高的隐士。

  文中有这么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便引出了一个问题,读书为了什么。

  陶渊明读书,为的是增长知识,自娱自乐。书,在他看来只是消遣度日的一种工具,而非飞黄腾达的途径。他却又着迷于书本,可以为“会意”而“欣然忘食”,这应该不是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周恩来的故事人尽皆知。老师提问同学为什么读书。同学们有的说为了做官,有的为了赚钱,有的为了继承父业;周恩来却一语惊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国家落后,受人欺凌;周恩来有此远大的志向确实令人钦佩。他也实现了他的愿望:读了书,崛起了中华,成为中华的千古功臣。

  为自娱读书,为国家读书,这样的人太少了。谁不是为了发财做官,出人头地呢?

  明朝时的科举制实行八股文,才子便死读经书,不求实际,只愿金榜提名,“青衫脱下换紫袍”。朱买臣、宋濂等等这一类的人不都是为做官,为富贵而读书,只是还未变得死读书罢了。

  现在,读书便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有饭吃。如今的社会,没有读书的人便被社会丢弃,便找不到工作。读书是为了生存,为了得到高薪的工作,为了有权有势!

  这种想法不可否认,谁不想出人头地?近几年来,读计算机专业的找高薪工作容易,便有许多人报了计算机专业,却丝毫不考虑其他低薪、却能为人民服务的专业。

  现在的小孩惧怕读书,以读书为苦。问他为什么读书,回答大多应该是“父母逼的”。小小的孩子自然不懂为何读书,但在他们心里就知道书不可不读。等他们长大了,又会用知识去做什么事呢?

  当然,也有一些读书为了造福他人。有许多学识渊博的年轻人,放弃城市里的优越生活,而去深山里、乡下教书,把知识传到农村去,让那里的人变得有知识,有文化。这种人自然会受到称赞。

  在我看来,读书先是为了生存,为了跟随社会的进步,接着不管发财做官了,还是平凡,都得用知识财富去造福他人,帮助他人;如果还可以更进一步,就去建设国家,为国家出谋献策。这才是读书的真谛。

  五柳先生传读后感(五)

  今天,我们学习了《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

  金钱和名利是十分诱人的字眼。有些人的灵魂就在它们的引诱下被吞噬了。他们抛弃了党的原则,利益熏心,以权谋私,甚至贪赃枉法。“权”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武器,可有人却利用手中的权力,穷奢极欲钻营捞钱 ,一步步走向腐败,成为钱与权的奴隶,成为钱与权的傀儡。这些人比起陶渊明来说,是不是太渺小了呢?他41岁做彭泽令,上任80多天,因不堪官场污浊,便弃职而去,从此过着隐居生活。他的“不慕荣利”,一直被后人所称赞。再看看当今这个社会,不仅人们做不到陶渊明的“不慕荣利”,而且贪污受贿。这个风气既在官场中蔓延,又以极快的速度刮到了社会各个阶层,“走后门”已成为当今的“时髦”。诸如,企业要贷款,就得向“行长大人”送红包;在医院这块“洁白”的区域里,给病人看病做手术,本是医生天经地义的职责,可患者都还要送礼,否则便无人理你;就连在学校这块神圣之土上,学生升学中此类事情也层出不穷,且钱能买分,还能买到文凭。可悲!可叹!可恨!

  清醒过来吧!让我们向陶渊明一样,“不慕荣利”,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富强的现代化发达国家。

14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