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大全

若水5617 分享 时间: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初一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初一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大全1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仿佛带我穿越了2500年的时光,来到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随着我手中阅读页数的增加,如梦惊醒,《论语》带我走进精神的家园。

我们的班主任方老师在四年级时就让全班同学背诵《论语》;初次背诵,我并不懂其中意思,一知半解;但随着深入地背诵,我渐渐地读懂了其中的深刻含意,我内心甚为欢喜。经过两年来的背诵,日积月累,慢慢品悟,古人思想的精华好似悠悠的花香,迎面扑来,我沉浸在书香之中。

《论语》是一面文化明镜,我从中觅到了学习的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要我们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才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了。”这句话激励着我,有时间就去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时我还会去找老师和同学做更深的了解和巩固,从知识中找到快乐,找到自我,找到内心的充实……

《论语》教会了我一套处事的方法。子曰:“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告诉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求于别人去做。因为每个人的喜爱不一样,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生活中,你帮助了别人,他会对你感激;但是,如果你强迫别人做他不喜欢的事,别人只会越来越讨厌你。当我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后,我没有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我和同学的关系也越不越亲密。

《论语》带给我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有人不了解你,不太懂你,因某些事而误解了你,又何必去斤斤计较与其生气呢?生活中,难免会被人误解的时候,需要你去包容,你可以耐心地跟他解释,让他知道真相;你也可以慢慢地等,让他自己去理解,让时间告诉他一切。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使我学到了行为礼仪,懂得了人生哲理。通过诵读经典,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千古美文,他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精神之花常在我心中绽放。

夏色斑斓,经典让书香更浓。一部《论语》,一种人生,我陶醉其中;《论语》文化榜样的力量,帮助我们指点迷津;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初一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大全2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论语》被一代代的人们诵读、诠释、感悟、借鉴……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论语》。远离了电脑电视游戏,感受着《论语》的无穷智慧和思想哲理……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论语》的字里行间,告诉了我们许多学习与做人的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当然读书至关重要,其中自然也有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什么理呢?首先要明白人伦之道,懂得做人的道理。读书修身,成为君子,这是读书的终极目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就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有能力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对方的优点,以他(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强化修养,取长补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人都面对不同的压力,产生不尽的烦恼,因而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需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今天自己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回家有没有跟家人问好?老师教的内容,有没有认真温习?如果我们每天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进步。

同学们,去读读《论语》吧,它是国学的经典,是智慧与思想的精华,它可以带你去领略经典的美妙,它会让你终身受益!

因为文字年代久远的原因,我在初接触这本书时,也觉得十分枯燥乏味,一个小学生怎会喜欢这种东西呢?但随着逐渐的接触,我发现那是一座多么丰富的宝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先贤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催你上进,给你启迪,让你拓宽思想的视野,感悟生活的真谛!

让我们与经典有约,与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初一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大全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在我看来这句话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自我成长的关系;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学习”其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学”的过程,另一个是“练习”的过程,所以“学而时习之”其实包含两个动作。就是我们学习了一门课,读了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听别人讲话学习到的知识,不仅仅要停留在“学"的过程,还要做适当的时候多多练习,这样才能成长。

人的快乐更多的是来自于跟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遇到跟自己的理念相近,目标一致,或者拥有相同爱好的人。

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或者不认同自己而生气,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为什么不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保持不同呢,为什么非要让别人认同自己呢?我们要了解,别人和自己理念不一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与其因为别人的不认同而生气,不如保持一个好奇的心态去理解别人,也许会学习到很多。

初一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大全4

《论语》是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由他的弟子编撰而成。孔子虽然生活在诸侯分争的春秋战国,但是,他却一直坚持授业解惑,做一个默默耕耘的守树人。

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创私人学堂,有弟子三千,其贤七十二。初读古文的我,在新华书店看书时,无意中看到了《论语》。也许是我的文学素养不够高,《论语》中有很多词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偏偏是三个人呢?直到我看到了后面的注释后才明白,这里的三不是单纯的三个,而是多个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一个人是值得效仿的,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缺点时,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教导我们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阅读《论语》,不禁为孔子的智慧所感叹。他在《论语》一书中向我们讲述了“仁”者的学习态度。孔子从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老师,他更像是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来教导自己的弟子,同时,也虚心向自己的弟子请教问题。他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学习,正是向世人展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最佳境界。以前,我是一个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有什么题目不懂,通常都只憋在心里,害怕向老师请教。我的同桌就是我心目中的太阳,积极又阳光。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会请教老师,她的求知欲却被其他的同学嘲笑。我却觉得她是晶莹剔透的璞玉,虽然不会发光发亮,但也很耀眼。因为,她有勇敢好问的求学精神。她就是我应该学习的老师,慢慢的,我也学会了大胆请教老师问题了。同时,反省自己有没有嘲笑过他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日一问:今天,你也向别人学习了吗?

初一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大全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可是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父母怎么样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闻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养育了几十年的儿女们逐出门外,让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讨为生。看得自认为冷酷的我都动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们拼命尽自己的所能呵护你这棵幼苗。却不知道等这棵幼苗长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丧尽天良,不尽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将老人逐出家门。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还有道德仁义。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一则新闻:有一个中学女生因为自己的学习不好而伤心欲绝至跳楼自杀。我想: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可以出来引导那个女生几句,劝慰几句;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中有一个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来叫那些围观者不要以激将的方式鼓励那个女生跳楼,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总是那么不尽人愿,反而让人有一种弄巧成拙的错觉。

应此,我们要牢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话。因为它是指引我们通往人生财富的指明灯,而财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质。

初一有关论语的读后感大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42528